學友圈|微店|小程序|手機版

最近一兩年,人工智能似乎超越幕課成為高等教育界熱烈討論的新潮流。人工智能究竟能在哪些方面給大學帶來變革?本來已經身陷困境的大學還能經受住這次浪潮的沖擊嗎?大學的應對方略是什么?本文對英美報刊相關主題的文獻進行了梳理,并作了初步的討論,以期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
一、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的挑戰
美國著名科技雜志《連線》宣稱,谷歌試圖讓人的大腦變得無關緊要,醫療手術很快都將依靠機器來操作,所有診斷將由電腦給出。在很多律師事務所,軟件已經取代律師,稅務會計也面臨威脅。金融貿易已經由機器來完成,連心理咨詢也都使用人工智能了。可是在致命威脅的云霧從地平線上升起時,大學中人還在忙著申請課題或課程,似乎周圍的世界依然如故。課堂、實驗室、學分制課程體系、師生見面時間等仍然是高等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大學是否給學生提供用以監控和指導機器的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驚人潛能?培養學生成為積極變化的驅動者還是消極旁觀者?我們知道如何確保學生擁有所需的技能來理解指數級變化和機器做出大部分決策的復雜世界嗎?我們的感官體驗一天天在變成機器體驗,很快將成為自己世界的旁觀者。我們感受到緊迫性了嗎?[]
美國東北大學校長約瑟夫·奧恩(Joseph E. Aoun)在2016年出過一本書《防范機器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旨在讓學生擁有創造心態和心理靈活性,善于發明和創造對社會有用的東西。他認為,我們要拋棄上了大學就登上職業階梯的想法,而是把大學變成終身學習的平臺,依據個性化需求定制學習內容的平臺。[] 他認為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就是機會而非威脅。傳播知識不夠了,學生需要新的素養,開闊學生的視野,推動他們發現聯系,幫助他們思考人類存在的更深刻真理,鼓勵探索和創造。[] 托夫勒(Alvin Tofler)曾經說過,21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讀書識字能力的人,而是不會學習,不會忘掉從前所學內容和不會重新學習的人。奧恩提出了一種新學科---人類學(humanics),包括三個素養:技術素養(讓我們能夠動用軟硬件達到最充分的應用和潛能最大化的數學知識、編程知識和基本的工程原則)、數據素養(通過分析理解和應用大數據的能力)和人格素養(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利用人的潛能獲得優雅和美的能力)。[] 教育技術專家芭芭拉
發信站:愛思想(http://www.zvjsub.live),欄目:最新來稿 本文鏈接:http://www.zvjsub.live/data/118503.html 文章來源:《復旦教育論壇》